2020年的中国戏剧,是在新冠疫情的艰难情况中全球戏剧的一部门,同时也是中国戏剧自身生长中奇特的一年。全世界的剧场被迫关闭,开放时间一缓再缓。
没有了现场性、团体观演魅力的加持,戏剧艺术该如何重塑自己的意义和价值,成为抛向世界戏剧艺术的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。而对于中国戏剧,近年来外国戏剧来华演出的连续升温,既带给中国戏剧以看法的打击息争放,进一步激活了本土创作的活力,同时也发生了影响的焦虑。随着中外戏剧交流按下了暂停键,中国本土创作者的反映与创作,变得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。
央华版《雷雨》剧照 线上创作与云观演:反思戏剧的角色与功效 2020年的戏剧艺术,线上、上线、zoom剧场、云观演等观点成为关键词。随着疫情伸张,全球剧场陆续关闭,3月开始,外洋,尤其是欧洲剧场迅速以大批高质量作品上线,德国戏剧评论网站(nachtkritik)列出天天各大剧院的放映计划,加上随之迅速展开的线上实验,都让我们对中国戏剧有了新的思考与期待。哈罗德·品特剧院录制的《万尼亚娘舅》剧照 4月5日、6日,王翀导演通过视频直播的《等候戈多2.0》,是本土最先与观众晤面的线上戏剧创作。
作品接纳线上排演、直播的形式,以疫情影响下分居两地的伉俪,置换了贝克特原作中两个流离汉的角色,通太过屏、镜头的调转,以及切合当下居家隔离生活的细节,努力唤起观众的共识,据统计两天寓目人数达29万。直播无法回放的特点,部门召回了现场感,而实时谈天、弹幕功效,则暂时找回了观演的团体感,这些元素满足了海内观众对“线上戏剧”的最初想象,也引发了对线上戏剧创作的热议。而自3月北京保利剧院上线的包罗“央华戏剧”制作出品的《北京人》《新原野》《海鸥》在内的“保利云剧院”;5月由文旅部举行的“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”在官网上线的包罗《永不用逝的电波》《陈奂生的用饭问题》在内的22部作品;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通过B站直播的原创话剧《热干面之味》;北京京剧院、上海京剧院陆续上线的经典剧目录像;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庆日的在线直播等等,海内剧院连续努力为观众提供线上戏剧的选择。
虽然2020年险些没有外国剧院、剧团来华演出,但外洋戏剧对海内的影响依然值得关注。外洋作品、戏剧节与艺术、优酷等海内视频媒体平台互助,让外洋剧目得以上线和云观演。
好比“新现场”通过直播、录播形式与观众晤面的包罗《大鼻子情圣》、莎士比亚举世剧院的系列莎翁作品等;由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和艺术频道团结举行的“法国艺术之夏”,上线了包罗奥利维埃·庇的《李尔王》、法国圣丹尼剧院的《里里奥姆》(2019年人艺邀请展作品)“户外版”在内的多部戏剧、舞蹈、古典音乐等法国演出艺术作品。而行进至第五年的“柏林戏剧节在中国”,2020年也通过线下线上展映的形式继续——如歌德学院放映的《答丢夫或智慧的猪》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》《假面》;《轻松五章》《寂静之家》在天桥艺术中心的放映,以及在艺术平台的上线。同时,2020年柏林戏剧节也以线上形式举行,包罗《自杀剖析》《吸尘器》在内的6部“最值得关注作品”通过线上与全球观众晤面。2020(台湖)影偶艺术周在B站上线类型多元的外洋优秀偶剧作品。
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线上单元播放的外国剧目,既有实体剧场影像,也包罗《十诫》《九死一生》等广受好评的线上创作。“老舍戏剧节”也推出包罗《真假桃花》《万尼亚娘舅》在内的“剧场放映单元”。
由伊恩·里克森(Ian Rickson)执导、哈罗德·品特剧院录制的《万尼亚娘舅》作为疫情期间的特别录制版本,一方面,演员们以对角色的精准掌握和细腻出现,将契诃夫笔下人物的生存逆境出现出来,重现经典的气力;另一方面,这版录制通过万尼亚、索尼娅等角色对着镜头的独白,让观众通过屏幕更易与剧中人心田的苦闷与绝望感同身受。《带电的火花》剧照 塔苏摄 就题材和类型而言,2020年海内观众可以看到的外洋作品并不比往幼年,只不外这种观演是以屏幕为中介的形式发生、体验和衍生影响。这些作品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: 一方面,是戏剧在疫情期间所负担的角色和功效。
虽然海内剧场连续致力于提供富厚的线上戏剧内容,但与外洋大规模上线甚至首演的作品数量相比,海内观众可以看到的作品仍然是很少的一部门。这虽然与戏剧的整体文化生态有关,我们的戏剧与黎民日常生活的距离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远一些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不得差池本土的线上剧目举行反思:到底是对线上这种形式的迟疑,还是对剧目上线后,观众是否还会在剧场重启时再次走进剧场的自信心存犹疑? 另一方面,是外洋剧团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创作,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带给我们的启迪。
在到场黎民日常生活方面,不少线上戏剧,自然地负担起“陪同”的功效,详细而言,就是以实体剧场或直播平台的方式,陪同观众渡过一段真实的时间。好比“大嘴突击队”(Gob Squad)的《告诉我一个美 好 时 光》(Show me a good time),以12小时的直播形式,在剧团成员设定的叙事框架内,通过实时采访与连线,对疫情下市民的日常生活举行构作与出现,实现特殊时期情绪的共识与治愈;耶尔·罗恩(Yael Ronen)和她的剧团在高尔基剧院的新作《正面死亡》(Death Positive-States of Emergence),直击二次疫情袭来之下的市民消极情绪与剧场生态。而在如何让观众越发具有在场感和互动体验上,卢平(Christopher Rüping)导演在苏黎世剧院以实体剧场举行直播、凭据基耶斯洛夫。
本文来源:亚搏手机在线登录入口-www.whwlsjz.com